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2021年5月,原中文系和文化传播系合并)始建于1971年,是学校办学历史最久、文化积淀深厚的教学单位之一。开办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师范)、历史学(师范)、秘书学、网络与新媒体5个本科专业和小学语文教育、现代文秘2个专科专业,在校生1921人。建有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外国文学、汉语、写作、中学语文教学法、国学、网络与新媒体、历史学等10个教研室。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研究中心、山东省高校文科实验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播和服务文科实验室、济宁学院儒学与地域文化研究传播中心、数字三笔字实训中心等依托本院建设。
学院拥有一支教学、科研实力相对雄厚的师资队伍。56名教师中,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4人,教授9人,副教授9人,博士研究生20人(博士在读1人),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1人,山东省优秀教师1人,山东省中青年学术骨干1人,山东省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1人,山东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1人,济宁文化名家1人,另有10余人次荣获济宁学院师德标兵、最美教师等荣誉称号。
学院教学科研工作成绩突出。近五年,我院教师获省级以上教学奖励近10项、校级教学奖励近20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承担省级教改重点项目2项、面上项目2项,校级教改项目逾20项。建有省级一流课程1门,全省首批教学改革试点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精品课程3门。2009年,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被省教育厅评为省级特色专业;2013年,汉语言文学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被学校定为重点建设学科,汉语言文学专业获批学校首批重点建设专业,另有1个教学团队、3门课程列入学校重点建设项目。近五年,获市厅级以上科研立项逾30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项目1项,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等省部级课题20余项。科研成果获奖逾20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部级奖励2项。发表学术论文逾60篇,其中在核心期刊发表约20篇;出版著作(含教材)7部。承办、协办山东社科论坛4次,均获山东省社科联表彰。近年来,我院教师积极参与或主持“生生美学与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承创新研究”“《永乐大典》存卷综合整理与研究”“全球汉籍合璧工程”“《元明清山东方言词典》编纂”“《子海》整理与研究”等国家级高层次科研项目,参与山东省“齐鲁历史文化丛书”“济宁市历史文化丛书”“颜氏文献丛书”等大型丛书的整理与编撰工作。地域文化研究、写作学研究、汉语方言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等在学界有一定影响。
2007年升本建院以来,在山东省历届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等各项大赛中,多次荣获一、二、三等奖。近五年,山东省师范生技能大赛获奖23人次。在2016年山东省“论语大会”比赛中,我院教师参与指导、我院学生参加的代表队荣获“论语大会”总决赛一等奖;2017年山东省“论语大会”比赛中,我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再获冠军;2023年,在浙闽赣皖四省边际应用型大学联盟第四届“论语大会”中,我院学生参加的济宁学院代表队获得赛事一等奖第一名;“论语大会”被评为济宁学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示范项目,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被评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示范单位;“鲁疆同音·儒风润心”鲁喀专项志愿支教服务队获评2023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大学生“桃李讲堂”被省高校工委评为高校校园文化优秀成果三等奖;大学生“圣地游学”活动被省高校工委评为高校校园文化优秀成果二等奖,并作为全省高校24个候选项目之一参与当年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奖评选;在全国残疾人围棋推广项目、山东省“爱我国防”大学生主题演讲大赛中荣获一等奖第一名各1人次;多名学生获山东电视台、山东教育卫视、济宁电视台专题报道。
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先后有四名教师到泰国、印度、老挝、加纳、埃及、哥伦比亚等国家从事国际汉语教育工作,足迹遍及亚非拉;多名教师到台湾地区高校访学;承接学校留学生全课程体系教育培训工作,先后有来自日本、韩国、巴基斯坦、印度以及诸多非洲国家的近百名留学生来学院开展语言及文化学习交流。
(2024年4月)